国家素质教育网
查看详情 网上报名
  当前位置:首页 → 项目说明 → 项目说明
站内文章搜索
信息搜索:
按文章:
标题 内容
 
今日导读
· 江西省聚焦“三个度”推进学科...
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6...
·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6年普通...
· 怀进鹏会见乌兹别克斯坦等6国...
· 怀进鹏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...
· 习近平继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...
· 李强同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共同...
· 东南大学以“四个聚焦”推动本...
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5...
· 教育部公布2025—2028...
热门文章
小学语文四年级《猫》
《古诗词三首——渔歌
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“
[论文] 浅谈地方课程、校本课
[论文] 班级管理中实施素质教
“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
素质教育的特点
什么是素质教育
《月光启蒙》教案
《去哪儿买东西》教学
 

 

文章标题:东南大学以“四个聚焦”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

 [ 2025-11-4 浏览:52 来源:教育部 ]

 文字 〖 自动滚屏(右键暂停)

 

 

东南大学以“四个聚焦”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

  教育部简报〔2025〕第36期

  东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初心使命,着重从思想引领、自主培养、教学变革、载体创新四个方面发力,推动育人理念、路径、动能、生态革新升级,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培育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。

  一、聚焦思想引领,系统谋划人才培养理念

  (一)创新思政体系建设。开展教育思想大研讨,重塑人才培养目标,创新打造“贯通·联通·融通”的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,成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、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,定期召开工作领导小组会、专题工作推进会等,修订人才培养方案,制定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、思政理论课质量创优工程行动计划、“至善成长”学生卓越体验提升计划等,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,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。

  (二)弘扬教育家精神。印发《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办法(试行)》等规章制度,推进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培训必修课,将教师思想引领融入课程教学创新与指导能力提升计划全过程,递进实施新教师入职培训、首开课培训、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与培训、骨干成长培训、名师攀登计划,全力建设高素质师资。发挥全国模范教师等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,开展“弘扬教育家精神,争做新时代大先生”等系列主题活动,创作《杨廷宝》《燃灯》等话剧,整理汇编《东南大学名人图录》和教育思想集锦,引导教师自觉做教育家精神的传承者、弘扬者和践行者。

  (三)加强学生思想引领。出台思政课质量创优工程行动计划等文件,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建成工程伦理与智能社会、信息时代的创新思维等500余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,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。依托红色大讲堂、赴基层就业出征仪式等活动,将思政教育贯通第二课堂,加强社会实践、创新创业实践中的思想引领。校领导进课堂、社区开展“专题思政课”“开学第一课”“校长午餐会”等活动,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,持续加强思想引领。

  二、聚焦自主培养,融会贯通人才培养路径

  (一)坚持通专融合,打造“1+N+M”通识教育。系统重构通识教育模式,以通识教育理念统筹引领专业课程建设,以专业教育水准对标建设通识教育课程,打造“1门”院士领衔、激发新生学术志趣的通识先导高峰课程,设计“N维”(多维度)助力人工智能素养、思辨与逻辑、设计与计算思维和领导力培养的通识核心课程,建设“M门”(若干门)彰显学科优势特色的高起点、高品质、高标准的精品选修课程,提升理工医科人文底蕴,厚植人文学科科学素养根基。

  (二)坚持科教融汇,构建“双链四联”创新教育。架构“专业教育、创新实践和知识拓展、创业训练”双螺旋学习课堂,将500余项前沿成果深度融入教学与实验,开设200余门创新创业理论金课,将创新教育有机融入1000余门专业核心课程,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素养。精心遴选培育潜力人才和项目种子,打造“项目研种、竞赛促种、双百选种、平台孵种”驱动的实践课堂体系,系统推进创新教育走深走实。依托4600余项落地项目开展研习实训,以150余项高水平竞赛为牵引激发活力,通过“百名导师+百项项目”机制精准选育潜力人才,借助校内外多层次孵化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,全面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与创业实践落地,构建起贯通融合、持续循环的创新创业育人新生态。

  (三)坚持交叉融通,布局“跨界复合”体系架构。加快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建设,推动“英语+信息工程”等9个项目的培养方案在课程、实践等环节跨学科交叉。配套出台本科微专业项目、学科交叉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、学科交叉毕业设计三个专项实施方案,累计立项15个微专业,支持400余项交叉创新创业训练项目,组建100余个交叉毕业设计团队,形成多层次、立体化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。加大课程、专业、学科等多层次交叉,深度融合资源,依托未来技术学院、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,推动“未来机器人”等13个专业实现工科人才跨界交叉融合培养,推动复合型拔尖人才培育。

  三、聚焦教学变革,持续激发人才培养动能

  (一)一体推进教学改革。印发《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》《“至善课堂”教师卓越教学提升计划实施方案》等文件,召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题会,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,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。实施融合个性化教学设计、智能工具应用、知识图谱构建、沉浸式实验体验、虚拟学习社区及智慧评价决策等六大教学改革,强化个性化教学设计,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定制学习路径,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升。

  (二)升级教学资源体系。依托新工科建设与学科交叉优势,系统构建涵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多层次课程体系。聚焦前沿领域建成“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”等244门在线开放课程群,上线工程经济学原理等133门国家平台精品课,组织编纂土力学等400余部国家级与省部级规划教材,围绕新工科、交叉学科及传统优势专业新编80余种创新教材,持续激发“新兴+”教学动能。

  (三)人工智能赋能教学。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方案,构建由AI通识教育、领域基础、专业核心、跨学科选修组成的课程体系,建立“问题链+项目化”跨学期课程,嵌入“提问—猜想—验证”探究式学习模块,重塑人工智能导论、机器学习等250余门智能示范课程。实施“AI+教育”专项教学改革工程,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累计立项100余项教改项目,覆盖全校所有院系。深化AI赋能教学核心环节,凝练形成新工科背景下基于AI的现代光学基础智慧化教学等20个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典型案例,推动教学体系沿“数字基座—智能场景—范式重构”路径跃升,构筑“智能+”教学新范式。

  四、聚焦载体创新,协同优化人才培养生态

  (一)实行全程导师制。为每位本科生配备由专业教师、企业专家、优秀校友共同组成的学院导师和书院导师团队,学院导师聚焦学术能力提升,负责学科前沿引导、科研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;书院导师注重人格塑造与综合素质培养,通过通识教育、生涯规划及社会实践,强化价值观引导。邀请院士、行业专家、非遗传承人等担任社区导师,举办“导师会客厅”“院长面对面”等活动,形成“沉浸式”成长引领模式。

  (二)打造“书院融合体”。深化秉文书院、健雄书院等7大特色书院改革,通过学科集群交叉、空间场景再造、制度供给创新三维驱动,打造“学院知识赋能+书院人格润泽”特色培养模式,助力学生全面成长。实施学院协同管理书院制度,学院和书院合理分工,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工作,书院负责第一课堂以外的包括素质教育、人格养成、思政教育等各类教育设计,形成人才培养强大合力。

  (三)构筑“社区生态体”。打造“党建网格化引领—文化浸润式培育—数字精准化服务”的立体化社区育人网络,在社区设立党建工作站、党支部、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,实施“党员先锋岗”挂牌制度,600余间“党员宿舍”辐射带动全体学生,形成多元协同的社区育人新生态。建设“数智东南”一站式服务平台,集成教务、学工、心理等13大系统模块,上线“场馆预约”“心理咨询”等60余项功能,实现服务“指尖化”、管理“数据化”。开发学生成长画像系统,整合学业、实践等数据,精准把握学生成长状态,赋能个性化培养,覆盖全校近4万名学生,提升学生思辨力、创造力,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。

 
 

复制地址 | 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

 

 
友情链接

教育部     科技部     建设部    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     全国高教工委素质教育委员会     卫生部     公安部     中国科学院     中国政府网     中国教育新闻网     中国校长网     中国教育网     人民网     职业技能评审中心    

更多...
  网址:Http://www.chce.org.cn
电子信箱:chinacqec@126.com
国家素质教育网通用网址注册证号20080523132140013
版权所有:国家素质教育网、国家素质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京ICP备12013323号
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*768 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